
襄阳市东津新区东津大道6号
工作日:0710-3513238
节假日:17396182572
招生就业:0710-3622593

全媒体记者 徐勇 通讯员 任丹丹 李莹
“大家现在身处的产教融合基地由襄阳美利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我们学校联合建设。这家公司不仅是国内汽车关键零部件、5G通信零部件压铸领域标杆企业,也是小米新能源汽车‘三电’壳体制造商。我们和该公司共同打造了创新工作室联盟,近两年通过技术革新为企业创造产值超过4亿元。”11月9日,襄阳科技职业学院(襄阳技师学院)实训中心主任廖建介绍。
当天正值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简称中国职协)第七届第二次会员大会在我市召开,与会代表走进该校感受产教融合成果。师生用一场充满科技感的成果展示,演绎产教融合赋能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襄阳样本”。
教学现场:
流程对标真实电商运营场景
在襄阳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学院展区,一个名为“智慧农场”的物联网项目引起与会代表关注。DHT11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设备一应俱全,实时监测着环境的细微变化。“当土壤湿度低于设定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启动滴灌装置。”讲解员介绍,这套系统单套成本低于500元,却解决了中小型农场智能化转型的实际痛点问题。
不远处,该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正在进行直播带货演练。从脚本策划、短视频引流,到直播销售、数据复盘,整个流程完全对标真实电商运营场景。这场直播不仅是教学演示,更是学生日常实践的常态。“我们与本地企业深度合作,将真实运营场景转化为教学项目。”现场的电商专业教师表示,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平台运营、用户互动与供应链协同的综合能力。
育人模式:
三个维度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襄阳科技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呈现出与区域经济高度契合的特点。该校开设的工业互联网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精准对接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和襄阳市“144”产业集群发展需求。
“什么火,就教什么。”该校计算机学院负责人表示,学院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与产业发展同步。
课堂与车间无缝衔接是该校的第二个办学特色。该校智能制造学院展台展示了学生用五轴数控加工中心制作的哪吒模型,从飘逸的混天绫到细腻的面部神态,每一处细节都经过多维度切削与精细打磨。“学生在这里接触的是真实的工业级设备和工作流程。”指导老师介绍,学校依托先进的数控实训平台,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实现“教学—实践—应用”的良性循环。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是该校培养人才的又一特色。该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头部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高水平实训平台。
“企业工程师定期来学校授课,学生可以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廖建表示,这种“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机制,实现了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良性循环。
育人成效:
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据了解,襄阳科技职业学院先后承办协办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能竞赛30余场次。该校50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奖。
更引人注目的是,从该校走出了一批批高素质技能人才。该校毕业生王欣琦获评“荆楚工匠”,在湖北省“工友杯”首届“e有绝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中摘得“十大绝活”桂冠。该校毕业生潘志强作为人社部“技能雏鹰”奖学金获得者,多次在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从一名技校生逆袭成长为博士生。
高质量的培养带来了高水平的就业。该校学生就业率在95%以上,其中,本地就业率在75%以上。企业普遍反映学生“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能够快速融入企业生产环境。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襄阳科技职业学院正在谋划更深层次的产教融合。
该校计划进一步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将岗位技能要求、技能竞赛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我们将围绕襄阳市的汽车、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打造更具特色的专业集群。”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曹群英表示,他们的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水平职业院校。
襄阳科技职业学院的探索表明,真正的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校企合作,而是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当职业院校的专业链与区域产业的产业链紧密对接,当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契合,技能人才培养就能真正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高效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