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阳市东津新区东津大道6号
  • 工作日:0710-3513238
  • 节假日:17396182572
  • 招生就业:0710-3622593
  •         受理时间:8:30-11:30                         14:30-17:00

【媒体聚焦】一颗“匠心”育“匠才” ——记“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获得者、襄阳技师学院教师廖建

作者:徐勇 陈俊丹        发布时间: 2022-03-15        文章阅读:0

改变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让职业教育成为人才成长的“第二赛道”……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众多代表委员关注的议题。

而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优秀教师。

就在不久前,襄阳技师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廖建获得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唯一国家级奖项“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从教30余年,他培养的学生既有技能大师,也有商会会长,还有不计其数的产业能手、技术骨干。

他是如何在一个过去并不太被看好的领域,让众多学子成才的?3月7日,笔者前往该校对话廖建。

一片滋养匠魂的土壤

“教学就像种庄稼,手艺固然重要,但土质好坏是先决条件。”在廖建看来,好的“土壤”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也是学校的正确办学思路指引。

2012年,襄阳市政府将襄阳市高级技工学校、襄阳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和襄阳市第三技工学校整合组建为襄阳技师学院,一座沉淀了60余年办学经验的职业院校踏上新征程;2014年,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推进职业院校发展;2015年,该校整体搬迁至投资7亿元建成的东津新校区;2021年,发放6.4亿元政府专项债券,用于校园二期建设,推进该校高职高专申报进程,助力该校向优质万人大学更进一步。

作为人社部门直属院校,学院从设备配置到教学模式,都把贴近企业用工需求作为重要指导方针。

“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可以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排进前五。”廖建告诉笔者,在加工设备方面,该校完全按照企业生产流程配置,标准更高于企业;在检测设备上,引入国际顶级设备,形成办学优势。

比如该校从德国引进的“蔡司三坐标”,检测精度达到0.3微米,整个湖北省只有两台,这也是该校能够与航空航天领域重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学理论再实践,学生容易被枯燥的理论知识打消学习兴趣,该校推行的教学模式则反其道而行之。

以钳工专业为例,开学第一课是让学生们做一个开瓶器,学生自己构思设计、自己动手,遇到不会的地方,自行寻找理论知识,教师从旁辅导,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匠魂”。

“所以,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极强,走出校园立刻就能投入实际生产,历届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常年稳定在95%以上。在技能比赛方面也收获颇丰,截至2021年,全校累计295人次在国家、省、市级技能大赛中获奖。”廖建说。

一颗醉心技术的匠心

“相较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更侧重于锤炼职业技能、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教师做到以身作则,才能引导学生。”廖建说。

2018年,我市某大型企业承接了吊塔轴承环的订单,但在实际生产中,遇到了成本高、精度不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受限等问题,于是找到廖建研究解决方案。

接到求助后,廖建立刻深入厂区,认真观察每一个生产环节,查找问题所在。经过研判,他认为该企业的生产流程存在工序过多、材料选取不当、工艺较为传统等问题。他把整理出的问题带回学校,在实训车间反复探索、检验解决方案。

最终,他向企业提交了一整套改进方案:原本以圆柱状铁棒为毛坯原件,改为使用特种无缝钢管,在保证强度的基础上,成本只有过去的五分之一;去掉原本工序中的人工矫正环节,改为使用他专门设计的夹具,既减少了误差,也降低了人工成本;采用“以车代磨”新工艺,将原有2分钟才能完成的环节缩减为2秒钟。

厂家采用新方案后,精度提升了一个等级,成品率控制在99.5%以上,生产成本从原来的500元/件下降至50元/件,极大地提升了效益。

像这样的例子,在廖建身上还有很多:受邀帮助企业设计了抗震砖模具和空心砖模具,替代了进口产品,并获得国家专利,被国内几十家企业采用;为企业设计的工装夹具、高效切边模具多次获得襄阳市“五小”成果奖……

多年来,廖建在技术领域成果不断,荣获“全国技工院校优秀教师”、“荆楚工匠”、“湖北省技能大师”、“湖北省技术能手”、“湖北省首席技师”、“湖北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襄阳市优秀技能人才”、襄阳市“隆中名匠”、省级“廖建数控加工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等荣誉称号。

一份培养匠人的情怀

“很多人都觉得上技校基本没什么前途,但我们教师不能这么认为。孩子到这里来,我们不仅要帮助他们学到技能,还要让他们发现特长、找到自我价值。”谈到自己的教学理念,廖建说。

早在2007年,廖建就找到校领导,表示自己想以一种新的方式开展教学。如果说德国是通过把企业变成学校来培养技能人才,他的想法就是把学校变成企业,让学生尽早熟悉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

校领导支持了他的想法,拨付了几万元让他成立试点班。他将学生分成多个生产小组,把这笔钱均分给了他们,又参照当时企业的主要产品给学生们下订单,并且告诉他们:“这笔钱不够,你们要想办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这种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开放教学模式强烈地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为了省下买材料的钱,他们去废品回收站里淘旧金属,并根据所学的知识,根据切割火花来判断材质强度;没有合适的工具,他们自己造出了压力机、钻床;像热处理这样实在无法完成的工序,他们跑到企业去“蹭”,同时见缝插针地向技术工人学习实操。

学生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自己擅长做的事,去废品回收站淘旧货的那个孩子后来成了某企业的材料管理负责人,造出压力机的成了企业机械加工骨干,善于算账和沟通的最后自己当起了老板。

让廖建印象颇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因为小时候颈部被烫伤留下疤痕,加之家庭比较困难,个人非常自卑。廖建就注重日常的关心教育,培养他的自信心。这个孩子也不负众望,努力学习、敢于拼搏,当上了班长,现在已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

廖建还为学院培养出30余名全国技能大赛和全省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为地方企业培养10余名技术骨干和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更为我市培养出了2名市级大师工作室领办人、1名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和4名湖北省技术能手。

如今的廖建,可谓桃李满天下。

51岁的他依然奋战在平凡教学岗位上,孜孜不倦,教学育人。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孩子成人成才,也想告诉广大家长、学子:“只要努力,职业教育也能成为人生二次发力好赛道。”


(襄阳日报)


上一篇:【媒体聚焦】相约校园 冬奥有我——襄阳技师学院举办2022北京冬奥会知识竞赛活动

下一篇:【媒体聚焦】伍义兵调研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强调:以“六个注重”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双岗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