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阳市东津新区东津大道6号
  • 工作日:0710-3513238
  • 节假日:17396182572
  • 招生就业:0710-3622593
  •         受理时间:8:30-11:30                         14:30-17:00

一体化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作者:襄阳技师学院  时间:2013年4月16        发布时间: 2019-01-02        文章阅读:0

一、指导思想

以襄阳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家人社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院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一体化课程建设原则,结合学校专业建设“十二五”规划要求,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系统建设,建立与襄阳地区先进制造业实际需要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使专业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形成自身特色。

二、建设目标

2014,学校“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的三个专业全部完成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资源包建设工作,其它专业至少完成三门以上的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课程资源包建设工作,同时学校初步形成适应一体化课程建设与实施要求的专业动态管理与调整机制。

三、建设内容与要求

(一)一体化课程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内在结构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

 依据一体化课程开发原则,在行业调研及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最后形成《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表》、《课程框架整体设计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课程建设文件。

2、一体化课程资源包建设

一体化课程资源包是辅助师生进行课程教学与学习的相关资源的集合,具体包括:

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的重要依据。要依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原则,设计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开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统一规范专业课程名称、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保障条件等。

2)课程教材:一体化课程教材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课程教学改革。教材内容要按照岗位需求、课程目标进行选择,理论与实践融合,体现必需和够用,对接职业标准,易学易懂。教材结构反映工作逻辑,载体选择适当,内容编排合理,适合学生认知。要鼓励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教材开发。

3)课程电子教案:课程电子教案是课程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要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学习成果,灵活采用“项目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过程性考核与发展性考核相结合。

4)课程系列化课件:课程系列化课件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后,经过素材收集、处理,交互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其功能首先要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其次要考虑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帮助。课程系列化课件要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两方面内容,要避免“教材内容简单复制”,要充分利用课件的多媒体特性来突破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5)课程考核方案与题库:课程考核方案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进行规定的教学文件。与课程考核配套的题库需具备一定的题量,应知与应会各有二套以上。

6)教学指导手册:教学指导手册的主要作用是指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明确教学目标、提示重难点突破方法、提供教学参考信息等内容。

7)学习手册:学生手册是学生学习的指南与指引,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及记录、学习评价等内容。

3、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体化师资队伍是实施一体化课程的保障。其基本要求是具备现代职教理念,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精湛。要通过“外引内训”、组建教师教学小组、引导教师参加一体化课程建设等手段培养一体化教学师资,学校负责现代职教理论和课程、教学方面的培训,专业系负责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通过共同努力,使一体化教学师资比例达到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要求。

4、一体化学习场室建设

建设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具备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场地,将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力争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进行,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

5、专业动态管理与调整机制建设

一体化课程建设工作要有相适应的专业管理与调整机制进行支持。学校要建立专业开发决策、专业调研、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与改进等过程的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学校专业的动态调整。

四、建设措施

(一)以校级课题立项研究促进一体化课程建设工作

各专业负责人要根据学校一体化课程建设目标与要求制定本专业的一体化课程建设计划。每年初按建设计划申报校级教研教改课题,经教学部审核报学院审批立项。每年底教学部组织学术委员会委员对各校级教研教改成果进行评审,对通过评审的一体化课程建设成果依《教研教改课题经费标准》支付成果经费。

(二)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保证一体化课程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学校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制定专业负责人评选管理办法,遴选具备相应资格的骨干教师负责一个完整专业的规划、建设、教研教改、实训场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等工作,年底按专业负责人任职要求考核。

(三)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一体化课程建设成果

教学部与各系共同研究一体化教学改革下新的专业管理制度,完善专业建设的相关制度,建立学校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一体化课程建设成果。

五、建设进度

(一)2012年,学校各专业根据本方案要求制订本专业2013-2014年一体化课程建设计划并按校级课题工作要求启动课题立项实施一体化课程建设工作。教学部完成“专业动态更新机制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方案并应用于学校专业建设工作之中。教学部根据一体化课程建设需要完善现有的专业建设与管理、课堂教学评价等相关制度。初步设计形成学校一体化师资培训系列化课程同时启动学校的专业负责人工作。

(二)2013年,各专业继续按本专业2012-2014年一体化课程建设计划开展一体化课程建设工作。教务部与各系共同落实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运行并对该工作及时评估、优化。

(三)2014年,各专业继续按本专业2012-2014年一体化课程建设计划开展一体化课程建设工作。重点建设专业一体化课程建设系列成果全部集结成册。教学部对本方案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并落实到新的三年一体化课程建设方案中。


上一篇:一体化课程改革小组成员组成与工作职责

下一篇:襄阳技师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